985 元、4000 亿——两个跳动的数字最低利息配资网,把寒武纪重新推上台面。
我第一反应很直白:这家曾被唱衰到谷底的公司,真翻身了吗?
老读者还记得,2022 年它跌到46 元。
微博截图
高研发、弱商业化,两座大山压得它直喘气。
如今不过几年,“寒王归来”的梗又被刷屏。
涨得太猛,连公司自己都在踩刹车。
两次发声澄清传闻、提示风险。
可越辟谣,情绪越亢奋,这就是市场。
展开剩余80%图源:百度股市通截图
火苗来自一条真假难辨的风声:
“DeepSeek-R2 在寒武纪平台跑赢英伟达 H20”。
DeepSeek多次否认,媒体又称“不回应节奏”,想象空间就此被点燃。
回到基本面,账上有没有真东西?
一季报摆在那儿:营收 11.11 亿元,同比 +4230%。
归母净利 3.55 亿元,历史首次单季扣非转正。
关键变量是云端芯片开始批量交付。
产品从“实验室样片”走向“可交付方案”。
图源:微博截图
大模型热潮叠加出口限制,的确给了窗口期。
但另一面并不好看。
经营性现金流仍为负,年底现金只剩 6.38 亿元,
是年初的三分之一,补血压力不小。
客户也过于集中。
图源:寒武纪财报截图
前五大贡献九成以上营收,
最大客户一家就占七成,节奏一慢,报表就抖。
护城河呢?还没砌好。
训练端兼容性、开发者生态、软硬件协同都在路上。
CUDA 的统治地位,短时间很难撼动。
说白了,它正处在“可交付→可规模化”的关口。
这一步比涨停板难多了,
需要时间、生态,也需要现金流的耐心。
图源:观察者网
内部治理同样敲过警钟。
前 CTO 梁军的股权纠纷,把裂缝摊开给外界看。
他主导多代核心产品,出走不是人事新闻,是权力结构重排。
一个技术驱动型公司,
如果核心骨干离开只剩争议和诉讼,
对后续吸引力和稳定性,影响绝不会小。
再看估值这根弦。
公众号截图
滚动市盈率接近 3000 倍,对比英伟达的 57 倍。
靠信念能冲高,但想待久,还是得基本面说话。
我承认,寒武纪在“国产替代”叙事里很稀缺,
也是当下最具想象力的筹码之一。
但叙事之外,是生态、治理与商业闭环的硬功。
距离“国产英伟达”有多远?
不是看单季订单,而是看能否沉淀平台能力。
软硬件一体、开发者粘性、可持续现金流,缺一不可。
泡沫还是拐点,不必急着下判。
盯住三块表盘:算力兑现、生态进度、现金流曲线。
如果三者同向,4000 亿不是天花板;反之,回撤也会很快。
股价带来光环,但撑住未来的,
永远是技术、生态与经营的三角支点。
真正的考试,现在才刚开始。
参考文章:
发布于:重庆市豪瑞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